当前位置:首页 > 成考资料 > 2025成人高考专科升本科政治考前真题四套

2025成人高考专科升本科政治考前真题四套

发布时间:2025-09-21 12:56:44

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题答案(一)

一、单选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B

[解析]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哲学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哲学又不简单地等同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是系统的。更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还不能称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只有把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朴素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并用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具备理论的形态,才成为哲学。

2.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指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D

[解析]唯物主义指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即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指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即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

4.A

[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的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5.C

[解析]唯物主义是在反对宗教迷信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三种基本形态。

6.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

7.C

[解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8.C

[解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9.A

[解析]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表明,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它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10.B

[解析]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是认清中国国情。  

11.C

[解析]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帝国主义。

12.D

[解析]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13.C

[解析]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命题。

14.C

[解析]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5.C

[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6.A

[解析]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17.B

[解析]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判断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

18.C

[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19.B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A

[解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1.D

[解析]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采用和平方式变革所有制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

22.C

[解析]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3.B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C

[解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25.C

[解析]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6.C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27.B

[解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8.A

[解析]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29.D

[解析]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30.D

[解析]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   

31.C

[解析]把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是有效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效益的客观需要。

32.B

[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33.A

[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4.A

[解析]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35.D

[解析]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了国家间的利益和主权,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6.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37.(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至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

38.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9.(1)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2)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实践证明,人类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西方的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

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坚持社会主义目标和方向,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有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矛盾弊端。

4)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三、论述题( 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40.(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保护人民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政治安全工作体系,提高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积极适应军事、科技、文化、社会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位

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

4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就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我国制度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这一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新时代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